查看原文
其他

用高清镜头窥探早期的文艺青年们 | 二湘空间

空间作者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2023-08-30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作者拍摄

高清镜头下的早期文艺青年
文/吉它木影


犹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打开谷歌地球软件时的震撼。双击打开后,一颗蓝色的星球开始减速旋转,视角最后精准地落在按IP地址反馈出来的国度上空。左右滑动鼠标,星球会随着手势转动,这一刻,电脑前的我像是坐在了太空,得以一窥地球全貌。随之而来的,是视角高度不断降低后对某些特定地区的高清窥探,我甚至看到了非洲一处水井边当地人的表情,当然,还有成群迁移中的大象。


翻开黄博的《宋风成韵》,我又找到了当初在谷歌地球上各处窥探细节时的兴奋感。只不过,这次是跨越了时间,通过作者的文字视角,去窥探文风鼎盛的宋代社会的文艺生活。


作者拍摄


大部分人对历史的了解都来自于课本上的通史。课本之外,对历史感兴趣的,大抵会读吕思勉著《中国通史》,钱穆著《国史大纲》。吕著通史,大而全,行云流水般如上帝视角的谷歌地球缓缓旋转。钱著则会经常停下脚步,点评各时期成败得失,颇有见地,极有借鉴意义。然而,对于想进一步降低高度去探寻历史细节的读者来说,这类史书就像低分辨率的图像,只得通览不得其详。所幸,有黄博这样受过专业历史学训练的文艺青年,用明快优雅的文字,为读者放大了一幅幅鲜为人知的高清宋代历史图像。


高清重要,视角的选择同样重要。这本书里,文艺青年带着读者走近宋代的文艺生活,相得益彰。五个高清分镜下,宋时文艺清风拂面。开篇自序以一首宋词开头:


林园依旧几回愁。

去去又登楼。

十年胜景,从来故物,不似少年游。


当年别梦多曾住,行脚已荒丘。

兀坐山头。

蓬窗尚忆,旧案写风流。


这遣词造句,妥妥的宋人风格,再看下去,才知是作者回到当年租住铁皮屋,发现早已屋去人非时发的感慨。细究起来,不过是学校清理了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到了文艺青年的笔下就成了一首颇具婉约风格的词。作者说:“宋人风韵令人艳羡,千年之后,如何用我的妙笔让读者体会到宋韵文化的魅力,则更让人心动。这一次通过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发掘他们身上的趣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出历史的意义来。”


作者拍摄


不管怎样说历史,帝王们总是避不开的视角,毕竟,历史由胜利者书写。宋太祖赵匡胤以武力打下江山,以自身为鉴,为保江山永固,杯酒释兵权夺去其他将官兵权,提出“文以靖国”,有宋一朝的文气自此肇始。从宋太祖的行为来看,此人不仅武力惊人,更是深谋远虑。不为人知的是,宋太祖虽自称一介武夫,但文采竟不输当时与名满天下的文士韩熙载齐名的才子徐铉。黄博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徐铉受南唐后主李煜所托,去往开封欲对赵匡胤求和停战的故事。看这一句:“不过,我觉得太祖与徐铉的各种'名场面'中,最值得玩味的故事,是武将出身的太祖在徐铉的挑唆下,不得不在宋朝自己的大殿上与诗人皇帝隔空赛诗。“历史在这一刻,鲜活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继续往下看——徐铉当场背起了李煜的诗,并夸耀李煜”秋月这篇,天下传诵“,太祖却不屑一顾曰”寒士语尔,我不道也“。徐铉竟不顾生死,质疑太祖不会写诗:”大话谁都会说,有本事写一首看看“。太祖随口说起当年吟出的一 句诗”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徐铉听罢,心头一震,山呼万岁,口服心服。


这样的历史细节,在一般的史书上是不屑于书写的,或者仅是一笔带过。在黄博的笔下,这精彩有趣的一幕幕却被清晰地放大,呈现在读者面前。正如序言中所说,以小故事,看大历史。看过了这个故事,大约也就明白了宋朝能“文以靖国”的前提,宋太祖不仅有勇有谋,而且文采上也不输天下名士,底气十足而。有了太祖的带头,其子孙皇帝自是要将文气发扬光大。镜头横移间,黄博将一个个皇帝的形象通过小故事一一展现。


镜头切换,黄博这次把视线聚焦到了一位在山道间缓步徐行的青年书生身上,这位可是宋朝大名鼎鼎的文化名人——苏轼。世人皆知唐诗宋词,这一章节里,作者黄博却把笔墨重点首先放在了宋诗之上。这也不奇怪,钱钟书先生早就写过一本《宋诗选注》,序言中先生提到“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可见宋诗在自有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不过由于宋词的光芒太盛而不显其华而已。


苏轼在山间吟诵的诗是写给其弟苏辙的,兄弟俩一生聚少离多,兄弟之情、相思之意,全靠写诗作词寄托。作者以较大篇幅解析了兄弟两人的唱和诗,并说两人间的诗词唱和,是熟人社交和远程社交的典范,诗词唱和在这个场域中起到的是网络时代微信朋友圈的效果。看,遥不可及的宋朝,高高在上的文化名人,在黄博笔下,一下子就仿佛来到了我们身边——原来他们也会一唱一和地发朋友圈,和我等凡人区别也不是很大嘛。


者拍摄


提到宋朝,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宋词这个话题。然而,文艺青年又一次改变了我的固有看法。他说:“宋初,词往往是写给佳人的,诗才是写给兄弟的。”原来如此。词兴起于唐末五代之时,用韵不比诗那么严格,用典更是没有唐诗那般苛刻。词早期都在烟花曲巷间传唱,难登大雅之堂。然而,又是苏轼。他在中秋之夜一挥而就的名篇《水调歌头》一问世,便惊艳文坛,及至人人传唱。这场景由黄博描绘下来,颇有些《罗刹海市》播放量以百亿计算的画面感。宋朝,又一次以高分辨率的图像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还没完,文艺青年援引各路名人对此词的赞颂并解释了一番此词好处之后,又做惊人语:“其实哪有那么多意思啊,他只是想弟弟了而已!”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文艺生活丰富多彩的宋朝,自是少不得书法。前有魏晋唐朝数座峰,宋人只须仰望观摩。跟随作者的镜头切换,一个个故事的讲述之后,才知道书法在宋朝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北宋理学大学者更是视书法为玩物丧志。即便如蔡襄这般以书法闻名天下,也不把自己定位成“书法工作者”,而是文人士大夫。然而,在没有电脑、手机的时代,文人是离不开文字书写的,长年累月的书写中,不被重视的书法也成了最贴近文人日常的娱乐方式。


镜头一转,这一次黄博带读者走进了一个较为冷门的领域——算命术。几个小故事讲完,宋代算命术如何成为当时士人的心灵鸡汤就一目了然。汉唐时期讲阀阅,出生时的身份基本决定了命运,认命就是。宋代的科举给了普通人出人头地的机会,可机会却是逐步缩小,卷得厉害了,算命术就成了士人们绝望中的希望。随后的故事与讲述里,对星相术、八字这些精准详细的阐释,从起源到算法,到如何提高算命准确率,又到宋人如何认可“舶来品”星相术而看低“土货”八字算命术,黄博充分展示了其做为一个学者学识渊博的一面。在引用了一段文天祥原文后,黄博说“文天祥的这篇短文,道出了有限算法在处理超大数据时必定死机的尴尬。”一句话,抹除了历史与现代的鸿沟,这样说历史,谁能不爱?


者拍摄


爱归爱,这一章于我来说,阅读是很有些难度的,星相术、八字这些算命术涉及天文学、易经、佛经,看得细了,实在是云里雾里。说来这也是好事,有点难度的阅读更有动力,文艺青年黄博写就的这本史书,必须要以阅读的形式跨越过去。


本书的最后一个镜头,作者留给了宋人的笔墨营生,也就是起源自隋文帝时期的“润笔”。这实在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自命清高的文人每天也都要吃饭,笔尖太干也写不出华美的文字。高雅与庸俗碰撞,一桩桩趣事就在黄博笔下汩汩流出,个中真味,还是留给读者自行探索吧。


这本《宋风成韵》,并不像曾经市面上很流行的历史书那样,戏说历史,自由发挥,经不起考证。本书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展示历史细节的一面,但做为历史学博士的作者,仍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史书所需的严谨和对历史的尊重。这一方面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降低了历史学对普通读者的门槛,另一方面,也在局部清晰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实在难得。



《宋风成韵》自序

还是文艺青年

文/黄博


林园依旧几回愁。
去去又登楼。
十年胜景,从来故物,不似少年游。

当年别梦多曾住,行脚已荒丘。
兀坐山头。
蓬窗尚忆,旧案写风流。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因为偶然的机会,我兴致勃勃地回到了多年前考研时租住的小铁屋前。这是一间用铁皮拼合起来,伫立在某高校校园里最热闹的一条商业街边一座荒山之上的违章建筑。当我有兴趣去怀旧的时候,小铁屋已经因为学校对乱搭乱建的清理,早就不见了踪影,只留下几张当年用过的书桌散落在山间的杂草丛中。我一时感慨,写下了这首《少年游》的小词。


彼时的我,刚刚从市里的另一所大学毕业,在离这所知名大学十多分钟车程的乡镇上教书。为了找到考研的感觉,我就在这里租房以备考宋史方向的研究生。那时的我,在无数个挑灯夜战背单词的晚上,常常憧憬着宋史研究生的学习生活——重新回到大学校园,沉浸在《宋史》《长编》《会要》的青编汗简里,探索宋代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辛可以被发现。我也常常发一些如果回到宋朝会有机会体验何种生活的书生幻梦。回到宋朝看一看他们的风采神韵,大概是每个文艺青年都曾有过的梦想吧:


万卷风骚笔,莫怪醉黄粱。

书生光景、还似一梦困名场。

载酒江湖细说,独立凭栏欲雨,云淡弄垂杨。

游子半生误,消得鬓头苍。  


千年越,落花寂,笑语长。

长安雁断、回首造化路茫茫。

休道悲欢怎料,知汝汉宫勋业,棋罢问萧郎。

但快千杯饮,冠盖卧山房。


鲜衣怒马,关山纵横,那些属于汉唐的荣光,宋人艳羡了三百年。举三尺剑搅动日月风云,提三寸笔织就锦绣文章,这也许是每个大宋少年的黄粱一梦吧。我经常开玩笑说自己很有小镇文艺青年的气质,这首《水调歌头》的小词,是一个小镇文艺青年多年前梦回宋朝时留在那里的文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就是我以为的文艺青年的日常,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沉迷其中。


黄博提供


我曾经诗兴大发,在去三峡的游船上,一天之内写下了四首绝句:


晨云卷雾倚船楼,细草微风泊岸头。

漫眼江行无所见,烟山江影羡偏舟。

——《旅次丰都口占》


云暗峰前小邑多,船窗坐对亦酣歌。

他年再棹烟江上,一路新诗钓碧波。

——《江路小镇》


眼睹层峦与我痴,行船画景忆当时。

君来水阁凭栏未?今日江村尽是诗。

——《忠县江行》


夜半帆樯到万州,万家灯火照桥头。

船台坐看江城远,手把唐诗证卧游。

——《夜航过万州》


我曾经向往过田园诗般的生活——“欲住田家羡买邻,农车偶见更精神。柴扉梦里疑曾到,篱菊栽来作主人。”这是疫情前的秋天,我在一个农家乐里吟出的诗句。“负郭田园半日程,狸奴比翼踏山行。曾将名犬芦塘住,共看飞云万里轻。”这是我带着“大橘子”在乡间欢快飞跑时的惬意。


我也曾经向往诗和远方。“论学疆藏间,西域万里行。高贤满座前,妙音耳语盈。事了疾疾去,昼夜抵千程。铁龙卷地走,牛羊追风生。相携塞上约,倚窗慕长缨。最爱烟尘起,立马天山坪。揽辔草原游,且看意气横。骋望红云处,晚空照霞明。遥想中夜月,须有繁星迎。但作穹帐眠,不肯唤归声。”这是出远门后看到别样风景时,肉眼可见的欢愉。


我当然不是真的想当一个诗人——虽然调侃一个人是诗人,在今天已经是对一个文艺青年最善意的嘲讽了——我只是幻想自己那枯燥乏味的人生可以略微有些诗意罢了。可惜的是,上述这些诗情画意现在都已渐渐远去,在最近几年并无多少成就的学术道路的奋进上,我已经很久没有诗兴了。当初开玩笑说要在数量上超过陆游的豪言已成臆语。写作这本《宋风成韵》的小书,也算是又过了一把文艺青年的干瘾。


黄博提供


宋人的神采风韵是令人艳羡的,但如何在千年之后用我的“妙笔”让读者体会到宋韵文化的魅力,则更加令人心动。这一次,我不想做知识的生产者,我只想当一回故事的搬运工。本书的打算是,以讲述宋代人物和故事的形式串起宋代社会文艺生活的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将会选择几个代表性的人物,发掘他们身上发生的趣事,以展示宋代文化的成就和特色。


中国传统的文化在从前其实就是一种讲故事的学问,中国古代的史学尤其如此。孔夫子有“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的感叹,行事之所以可人,多数还是生动的故事造就的。我们熟知但却并不会熟读的二十四史,质量参差不齐,往往受到推崇的几部,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都是在讲故事上能够做到妙笔生花的,《史记》实为其中的典范。


司马迁想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并不是简单粗暴地凭着空言大话去吓唬人,而是通过历史上形形色色各类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各种故事,娓娓道出从三皇五帝到秦皇汉武的中国历史文化之流风余韵。然而自从近代国势不振、学术西化以来,现代中国的学问,在越演越烈的理论焦虑之下,越来越轻视讲故事,也越来越不愿意讲故事了。因此,这本小书的写作,有一个颇为不合时宜的妄念,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出历史的意义。以小故事,讲大历史,从历史中看懂文化,从文化中看透历史。





阅读作者更多文章:
普通人的发声集结在一起,让“指鼠为鸭”没有成为“指鹿为马” 
真相,经过人脑的多次反滤镜隐约浮现
重庆酷热背后的普通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探秘孤悬海上的蛇岛,魅力无尽的生物与心动的夜

作者简介吉它木影:不弹吉它的厨子不是好摄影师。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更多往期精粹


虫虫:家长逼孩子学数学的结果

创造奇迹“无氧攀登8000米级雪山”的何静,我能问你“究竟为啥”吗?

越狱四十年,中国版“肖申克的救赎”

放下启蒙情结,尊重他人抢盐

吁请彻查《好声音》背后内幕,还世人以公道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